回上一頁
【 中醫智慧與西方醫學|對免疫力不同的理解 】
中醫和西醫對免疫力的理解截然不同。西醫認為免疫力由外層物理屏障和免疫器官與細胞所構成,它們負責識別、抵抗和清除外來的病毒和細菌。而傳統中醫學則強調人體和自然的整體平衡,透過五臟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免疫架構。當人體適應環境的變化、身體維持平衡,自然不易生病。
一起進一步了解中西醫學在免疫上的不同之處吧!
中醫學將人體的整體抗病和修復能力統稱為「正氣」,與五臟功能關係密切。其中肺臟的防禦功能,中醫稱之為衛氣,屬正氣的一部份。衛氣是肺臟調節之氣,運行於肌肉皮膚之間,有抵禦外邪入侵功能。
中醫把人體內外環境多種致病因子稱為「病邪」,認為疾病是人體正氣與病邪互相抗爭的過程。當人體所有臟腑器官的活動正常協調,氣機達至平衡,正氣得到養護,便能有效防禦外邪的侵襲。
氣的生成,有賴先天腎氣,以及脾胃後天的滋養。要提升正氣,增強免疫力,須先由體質著手。體質取決於先天稟賦與後天飲食調養、身體鍛鍊有關。
中國有個傳統的文化理念,同時也是個有關飲食的智慧,稱之為「藥食同源」,意思是許多食材,既是食物也是藥物,能夠防治疾病。藥食同源的具體體現就是「治未病」。中醫認為通過日常飲食調理能預防疾病發生,成為預防醫學最早的概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藥物與食物逐漸區分開來。加上用火烹調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古人茹毛飲血的生活,腸胃疾病得以預防,「食療」概念的初步成形。《黃帝內經》中提到:「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用於滿足口腹之欲或味道可口的,被稱為「食物」;主要用於治療疾病的,則被稱為「藥療」;而用來防病、調理身體、保持健康的,則被稱為「食療」。
中醫認為食物的藥性是由「氣(屬性)」和「味(味道)」共同組成的。不同味道和屬性的食物,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就能幫助身體維持平衡,對抗病邪。
例如,對於體內寒濕較重、經常感到寒冷或偏好生冷食物的人,建議多食用生薑、胡椒等溫性食材以驅散寒濕。對於體內痰熱濕熱較重的人,如經常飲酒吸煙或腸胃不暢、便秘者,應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以幫助清除體內積累的廢物和毒素,也可以服用冬瓜、薏米、五花茶等清熱化濕的食物。對於兒童、老人或容易感到疲勞、氣短、多汗等氣虛體質的人,可以多服用補氣食材,如五爪龍、北耆、黨參、太子參、靈芝等。對於陰虛火旺的人,如經常熬夜、過度用腦或偏好辛辣食物,常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痛等症狀,可以多服用滋陰降火的食材,如西洋參、石斛、枸杞、菊花等。對於血虛的人,如臉色蒼白或黃、手腳冰冷、頭暈眼花等,可以適當服用補血食材,例如龍眼肉、當歸、紅棗等。
部分食物性質溫和,適合男女老幼,任何體質以保健為目的來食用。例如生薑、菇菌等,都能幫助提升免疫力。自古以來,中國就將許多食用菇類視為保健藥材,如靈芝、香菇、金針菇、茯苓、黑木耳、白木耳等,認為多吃菇類能補養身體,延緩衰老,增強體力,避免肥胖。
西醫認為,免疫系統可由外而內來看,最外層是由皮膚、上皮組織以及黏膜構成第一層的物理屏障,而內部則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組成。它們共同組成免疫系統,能夠識別、抵抗和清除外來的病毒和細菌。
為了預防疾病並提升免疫力,西醫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的飲食,確保作息規律,進行適量的運動,並妥善處理壓力。此外,也應避免攝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需要額外的營養補充,可以考慮進食益生菌,以及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和保健品。
西醫認為我們的日常飲食需要多角度攝取人體和免疫系統所需的不同營養素,例如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等,才能維持人體的物理屏障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打開我們另一篇專題:《增強抵抗力關鍵!這些微量元素你攝取足夠嗎?》,了解可以從哪些食物取得支持免疫力的營養素吧:
在預防疾病方面,中西醫有著一致的共識:加強免疫系統。同時,兩者都強調均衡飲食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一環。另外,即使原理原同,中西醫都認為食用特定食物有助增強免疫力。
何不取長補短?只要食用適合個人體質,同時富含營養的食物,便可輕鬆獲得中西醫的功效。讓我們融合中醫的傳統智慧,與西醫的營養學,以食療打造強健的體魄吧!
中僑深信大自然的恩惠能全方位滋養你的身心。立即探索中僑全方位中醫養生體驗,我們匯聚全球的地道中藥和便利的頤養系列滋補品,包括滴雞精、即食燕窩、冬蟲夏草、漢方茶等,全面提升你的免疫力。
無論是日常保健、備孕調理、產後調理或秋冬調理,中僑參茸都能為您提供個性化的食療養生方案。我們融合傳統中醫智慧與西方生活醫學,提供全面的養生建議,讓您做好準備,以萬全狀態迎接人生新一頁。
回上一頁
【 中醫智慧與西方醫學|對免疫力不同的理解 】
中醫和西醫對免疫力的理解截然不同。西醫認為免疫力由外層物理屏障和免疫器官與細胞所構成,它們負責識別、抵抗和清除外來的病毒和細菌。而傳統中醫學則強調人體和自然的整體平衡,透過五臟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免疫架構。當人體適應環境的變化、身體維持平衡,自然不易生病。
一起進一步了解中西醫學在免疫上的不同之處吧!
中醫學將人體的整體抗病和修復能力統稱為「正氣」,與五臟功能關係密切。其中肺臟的防禦功能,中醫稱之為衛氣,屬正氣的一部份。衛氣是肺臟調節之氣,運行於肌肉皮膚之間,有抵禦外邪入侵功能。
中醫把人體內外環境多種致病因子稱為「病邪」,認為疾病是人體正氣與病邪互相抗爭的過程。當人體所有臟腑器官的活動正常協調,氣機達至平衡,正氣得到養護,便能有效防禦外邪的侵襲。
氣的生成,有賴先天腎氣,以及脾胃後天的滋養。要提升正氣,增強免疫力,須先由體質著手。體質取決於先天稟賦與後天飲食調養、身體鍛鍊有關。
中國有個傳統的文化理念,同時也是個有關飲食的智慧,稱之為「藥食同源」,意思是許多食材,既是食物也是藥物,能夠防治疾病。藥食同源的具體體現就是「治未病」。中醫認為通過日常飲食調理能預防疾病發生,成為預防醫學最早的概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藥物與食物逐漸區分開來。加上用火烹調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古人茹毛飲血的生活,腸胃疾病得以預防,「食療」概念的初步成形。《黃帝內經》中提到:「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用於滿足口腹之欲或味道可口的,被稱為「食物」;主要用於治療疾病的,則被稱為「藥療」;而用來防病、調理身體、保持健康的,則被稱為「食療」。
中醫認為食物的藥性是由「氣(屬性)」和「味(味道)」共同組成的。不同味道和屬性的食物,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就能幫助身體維持平衡,對抗病邪。
例如,對於體內寒濕較重、經常感到寒冷或偏好生冷食物的人,建議多食用生薑、胡椒等溫性食材以驅散寒濕。對於體內痰熱濕熱較重的人,如經常飲酒吸煙或腸胃不暢、便秘者,應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以幫助清除體內積累的廢物和毒素,也可以服用冬瓜、薏米、五花茶等清熱化濕的食物。對於兒童、老人或容易感到疲勞、氣短、多汗等氣虛體質的人,可以多服用補氣食材,如五爪龍、北耆、黨參、太子參、靈芝等。對於陰虛火旺的人,如經常熬夜、過度用腦或偏好辛辣食物,常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痛等症狀,可以多服用滋陰降火的食材,如西洋參、石斛、枸杞、菊花等。對於血虛的人,如臉色蒼白或黃、手腳冰冷、頭暈眼花等,可以適當服用補血食材,例如龍眼肉、當歸、紅棗等。
部分食物性質溫和,適合男女老幼,任何體質以保健為目的來食用。例如生薑、菇菌等,都能幫助提升免疫力。自古以來,中國就將許多食用菇類視為保健藥材,如靈芝、香菇、金針菇、茯苓、黑木耳、白木耳等,認為多吃菇類能補養身體,延緩衰老,增強體力,避免肥胖。
西醫認為,免疫系統可由外而內來看,最外層是由皮膚、上皮組織以及黏膜構成第一層的物理屏障,而內部則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組成。它們共同組成免疫系統,能夠識別、抵抗和清除外來的病毒和細菌。
為了預防疾病並提升免疫力,西醫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的飲食,確保作息規律,進行適量的運動,並妥善處理壓力。此外,也應避免攝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需要額外的營養補充,可以考慮進食益生菌,以及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和保健品。
西醫認為我們的日常飲食需要多角度攝取人體和免疫系統所需的不同營養素,例如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等,才能維持人體的物理屏障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打開我們另一篇專題:《增強抵抗力關鍵!這些微量元素你攝取足夠嗎?》,了解可以從哪些食物取得支持免疫力的營養素吧:
在預防疾病方面,中西醫有著一致的共識:加強免疫系統。同時,兩者都強調均衡飲食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一環。另外,即使原理原同,中西醫都認為食用特定食物有助增強免疫力。
何不取長補短?只要食用適合個人體質,同時富含營養的食物,便可輕鬆獲得中西醫的功效。讓我們融合中醫的傳統智慧,與西醫的營養學,以食療打造強健的體魄吧!
中僑深信大自然的恩惠能全方位滋養你的身心。立即探索中僑全方位中醫養生體驗,我們匯聚全球的地道中藥和便利的頤養系列滋補品,包括滴雞精、即食燕窩、冬蟲夏草、漢方茶等,全面提升你的免疫力。
無論是日常保健、備孕調理、產後調理或秋冬調理,中僑參茸都能為您提供個性化的食療養生方案。我們融合傳統中醫智慧與西方生活醫學,提供全面的養生建議,讓您做好準備,以萬全狀態迎接人生新一頁。
您正在使用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並不支援此網站,
請使用其他瀏覽器例如Chrome、Firefox、360及Edge等。
The browser you are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website.
Please use other browsers such as Chrome, Firefox, 360 and Edge.